平安黔西南行——擦亮平安治理新名片
“創(chuàng)平安、保穩(wěn)定、促和諧”,興義市公安局聚焦推進社會治理區(qū)域延伸,搭建“連心線”,筑牢“防護墻”,織密“平安網”,提升了社會治理實效,助推平安興義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。
健全110社會聯動機制,搭建警民“連心線”
興義市公安局充分依托“110”社會聯動應急指揮中心計算功能和指揮體系,整合全市41家社會主體單位數字資源,打造市域治理智能化中樞工作平臺,推動社會治理從“滅火”向“防火”、從處置向預防轉變,打造城市社會治理“城市大腦”,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。
以實體化社會治理綜合服務為牽引,在案事件接處警、矛盾糾紛調解、警務聯動、消防、城管、電力、水務、市場監(jiān)管等20個領域,建立智慧消防、智能小區(qū)、智慧門禁、車輛和人臉識別等系統(tǒng),公共安全領域全覆蓋,拓展100余項聯動項目,實現自動感知、智能研判、多元共治,提高事件發(fā)現率,優(yōu)化路面巡查力量,總警情和治安警情均大幅下降。
群眾在生活中發(fā)現電力、水務、消防安全隱患,電話直撥到“110”社會聯動中心,警員科學分流到職管單位部門,快速科學處理。
市民陳先生路過興義市北京路立交橋處,發(fā)現一水管破裂,道路濕滑,影響道路交通安全,“當時我也不清楚應該找誰,就打了110報警電話,不到20分鐘,水務公司就來人修理了。”事后的民警回訪,陳先生對這件事處理的速度和效率十分滿意,“現在的公安局大不一樣了,是我們老百姓辦事的中轉站,又快又方便,服務也熱情,一件小事都辦得這么舒坦。”
興義市110社會聯動應急指揮中心將各聯動單位值班電話錄入“三臺合一”系統(tǒng),24小時受理群眾各類報警求助,直接指揮聯動單位處置,使110報警臺成為政府服務民生、服務群眾、服務社會、應急管理的統(tǒng)一接報受理窗口、統(tǒng)一調度指揮平臺,形成一臺接報、集中受理、統(tǒng)一調度、一體聯動的服務應急工作機制,有效促進興義市110社會聯動更快捷,服務群眾更高。
自2017年建成投用以來,共接110報警571627起,其中有效警情77513起,向41家聯動單位分流警情2579起,有效減輕了處警壓力,釋放了更多警力。通過電話回訪,人民群眾滿意率達到99%以上。
推進社會治理向基層延伸,筑牢安全“防護墻”
把平安建設的觸角延伸至農村、新市民居住區(qū)和各類社會組織,提升社會治理的質效,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推進社會治理向農村延伸。以興義市萬峰林街道下納灰村警務室為試點,通過組建一個綜治(警務)中心,搭建治安共商、綜合信息管理、平安金州互助信息、特殊人群監(jiān)護等平臺,形成綜合治理網格化、巡邏防控動態(tài)化、矛盾調處實時化、信息采集標準化、重點管理精細化、宣傳培訓全員化、便民服務親情化的農村治安綜治(警務)“七化”格局,做到了全村重大治安案件、災害事故零發(fā)生,重大刑事案件零發(fā)生,旅游糾紛零發(fā)生,矛盾調解零激化,目前,已在全市188個行政村建立188個新型農村綜治(警務)中心,工作成效受到全村群眾和游客的廣泛好評。
推進社會治理向新市民居住區(qū)延伸。依托“135”安防體系,在南興、栗坪等社區(qū)構建完善新市民居住區(qū)防控網絡,利用大數據人口管理系統(tǒng),通過360°全景將社區(qū)全貌、街道、樓房、人家戶的詳細信息以三維視覺的方式開展管理,實現新市民居住區(qū)可防性和重大惡性案件零發(fā)生。同時,建立社區(qū)公共法律服務站,積極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,深度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,不斷健全公共法律服務網絡,全面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。
推進社會治理向社會組織延伸。積極推動建立“警教學”、“警衛(wèi)醫(yī)”、“警政企”聯動的校園警務、醫(yī)療警務、企業(yè)警務模式,形成了社會治安共商、共識、共建、共治、共享格局。建立聯動機制,定期召開聯席會議,通報問題,分析研判安全形勢和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形成各司其職、聯動推進的工作合力。把校園、醫(yī)院、企業(yè)園區(qū)納入“199”治安防控巡邏重點,在重點時段、重要節(jié)點加強巡邏守護和交通疏導,提高見警率、管事率。深入摸排矛盾糾紛隱患和違法犯罪線索,始終保持對涉學、涉醫(yī)、涉企的違法犯罪零容忍態(tài)度。
建立網格服務管理機制,織牢織密“平安網”
基層網格是社會治理的核心,興義市公安局通過搭建市、鎮(zhèn)、村三級聯動網格體系,歸集人、地、物、組織、事件等社會治理要素,規(guī)劃制定社區(qū)、鎮(zhèn)街、村社、單位、建筑物等網格區(qū)域,“一標三識”讓每一棟房屋都有“身份證”,深度運用到城鄉(xiāng)綜合治理中,為推進全域精細治理打下堅實基礎。
桔山片區(qū)是興義市新城區(qū)商業(yè)發(fā)展的中心,產業(yè)聚集,流動人口、旅游人口呈井噴式增加。為能第一時間了解治安動態(tài),及時有效提高治安防范水平,桔山派出所按照就近原則,將全區(qū)分成10個“小網格”,配以“網格長”,天網工程全覆蓋。建立綜合調解委員會,聯動片區(qū)村支兩委、行政單位、物業(yè)公司、娛樂場所、商業(yè)協(xié)會共同參與,保證矛盾化解得了,糾紛預防得住。
“桔山轄區(qū)近年以來,矛盾糾紛數大幅下降,今年的糾紛數是最少的,90%都是在區(qū)內就化解解決。”所長王杰是聯調中心的核心調解員,他介紹,桔山以創(chuàng)新社會治理為抓手,全面推廣安全生產互助管理聯動,引導單位、企業(yè)、商戶、群眾“抱團”互助,進一步創(chuàng)新群防群治實踐模式,實現2019年到2020年上半年,全區(qū)刑事、治安、盜竊警情均大幅下降的可喜局面,兩搶案件實現零發(fā)生。
據統(tǒng)計,2019年至2020年上半年,該片區(qū)56起糾紛全部通過綜合調解機制化解成功,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區(qū),矛盾不上交。
在興義市灑金新市民居住區(qū),灑金派出所以點帶面,不斷延伸警務室功能,推動聯防聯控治安格局建立健全,組織社區(qū)綜治中心負責人(治保主任)、警務助理、社區(qū)干部以及樓棟長成立5支“紅袖套”共計100余人的義務巡邏隊,堅持每周組織警務助理、社區(qū)(村)干部、樓棟長、治安信息員針對轄區(qū)治安情況召開共商會,建立警務微信群,引入檢察、法院、民政、人社等職能部門,聘請法律顧問、社會調解員等社會力量,進一步實現了糾紛不出社區(qū)、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。
“住在小區(qū),每天都能看到巡邏人員,到處都是攝像頭,派出所就在家門口,辦什么事都很方便,前段時間我新辦了一張身份證,民警直接送到我家里,比過去方便多了。”72歲的張大爺激動地說。
警民齊參與,織密平安網。全市共143名民警包村,194名警務助理擔任網格平安指導員,實現駐村聯戶全覆蓋;在此基礎上,豐富農村警務,在143個鄉(xiāng)街村居駐派兼職網格員,就地服務村(居)民,協(xié)助轄區(qū)派出所做好信息采集、隱患排查、矛盾調解、民生服務等工作。
截至目前,全市已劃分基層網格2359個,配備網格員7541名,建立調解委員會26個,調解員398人,組建巡防隊伍143支,微警務群在線已50000余人,構筑起“民警輔警專職巡防,警企警民聯動聯防,村級義務巡邏自防”三級巡防體系。
(張好勇)
責編:蔡榮濤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